中国中药杂志

中药为何能治病肾阳不足为何要用极度寒冷环境 

来源:中国中药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0-29

为什么中药能治病?

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,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、动物、矿物,其中尤以植物为多,所以在古代,中药也被称为“本草”。

相传,中药的发现和运用,都来自起源于神农氏,自古民间有“神农尝百草” 的传说。

为什么草根树皮能够治疗人的疾病,中药能治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

人得天地之全性,草木得天地之偏性。

中医认为,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,但人得天地之全性,草木得天地之偏性,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,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。

古人说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所以中医用药是草根、树皮、昆虫、土石的形、色、气、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。

比如,根茎的药可以钻在土地里生长,所以有通里的作用,如白芍;树枝、树梢则有生发之性,如桂枝;树皮有包裹、收敛的特性,如肉桂。

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大于皮类;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,如月季花、玫瑰花;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,所以有使气下行的作用。

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,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,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、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。

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个是药物的“气”,另一个是药物的“味”。

所谓中药的“气”,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,也称为“四性”。

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,它的气就是凉的;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,它的气就是温的。

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,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,温和热属于同一种性质,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。

为何西瓜解暑,附子助阳?

下面从两个有趣的故事来认识中药。

1耐热的西瓜:清热解暑

我们都知道,西瓜是清热解暑的良品。

西瓜:性平,味甘。有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、利尿除烦的功效。

西瓜皮:性凉,味甘。有清透暑热,养胃津的功效。

西瓜的功效和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,西瓜在太阳的直射下成熟了,阳光越强烈,西瓜越甜。

问瓜农,如果今年老是阴雨连绵的,西瓜个儿会长,但是不会太甜。

郝万山教授曾跑到西瓜地里去,站在大西瓜的旁边说:“大西瓜啊,我来体验体验你到底接受着怎么样的阳光照射。”

他站了5分钟,开始满身冒汗。

有个瓜农过来说:“你要干什么啊?”

教授说他要体验西瓜的生活,看看西瓜是怎样在阳光的照射下锻炼自己耐热能力的。

瓜农就笑了,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人,要和大西瓜比耐热能力。

教授却想:“大西瓜啊,你在阳光的直射下,练就了耐热的能力,所以当我们人体不能耐热的时候,当我们人体烦渴、口渴缺乏津液的时候,拿你来吃就能够达到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的效果。”

2抗寒的附子:补火助阳

与西瓜炎热的环境相反,我们来看在极度寒冷环境中生长的中药——附子。

附子:大辛,大热。有回阳救逆,温脾肾,散寒止痛的功效。

郝教授上大学的时候,老师带他们去山里采药。

在向阳的坡上,他发现太阳照射着石头烫得不敢坐,那些植物大多是抗热的,有清热的功效;

在背阴的山坡,早晨和傍晚能照到太阳,所以生长的大多是养阴的药。

郝教授就很好奇,那深山沟里,阳光基本照不到的地方,会长什么东西呢?

于是,自己就一声不吭地下到山沟里,山沟里的植物很少,只是偶尔有些蕨类植物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冰雪,夏天冰雪都没化,可想环境有多残酷。

可就在冰雪没有化的地方旁,长着大概一人高的植物,一堆堆,绿色的叶子、紫色的花朵。

郝教授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,就拿一个小镐刨啊刨,刨出的根像小红薯一样,连根带着枝叶扛到山顶。

老师从大老远看到了,惊讶地问:“你从哪儿挖的附子啊?”

郝教授心里一激灵,原来附子长在这样的地方。夏天冰雪都不化的地方,生长的却是附子。

附子就经年累月在这种寒冷的地方生长着,生活着,一代代的练就了自己耐寒的能力。

所以当人体肾阳不足,不能够耐寒的时候,我们就拿自然界中这种耐寒的植物来吃。

上一篇:盲目种植药材有风险,这些中药材是潜力股!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