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中药杂志》
从1997年开始,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每年的4月11日定为“世界帕金森病日”。帕金森病(Parkinson's disease, PD),又称颤抖性麻痹,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。临床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张力增加和姿势反射障碍。 6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 1%。最近北京、上海等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,我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与欧美相似。
常见症状
帕金森的表现多种多样。有运动症状,也有非运动症状。运动症状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、肌肉强直、运动缓慢和平衡障碍。
静态震颤往往是发病的最早表现。患者情绪激动或紧张时震颤加剧,睡眠时可完全消失。此外,还有30%-40%的患者早期并未出现手震颤,而仅表现为动作缓慢、手脚不灵活、四肢僵硬。
帕金森病有许多非运动症状,包括:
1.心理神经症状:抑郁、焦虑、冷漠、痴呆、谵妄等;
2 睡眠障碍:失眠、白天睡眠过多、多梦、现实梦境、不安腿综合征、恶梦伴打拳及踢、喊等;
3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:尿频、尿急、夜尿、多汗、体位性低血压、跌倒、性功能障碍等;
4.胃肠道症状:味觉丧失、流涎、咳嗽、吞咽困难、便秘等
5.感觉障碍:鼻子嗅觉减退、麻木、疼痛等;
6.其他症状:疲劳、视力模糊、皮脂腺分泌增加、体重减轻等。
有时非运动症状先于运动症状出现;非运动症状确实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。现代医学对 PD 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没有特殊治疗。
中医如何治疗帕金森病?
近年来,我国不少学者在中医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事实证明,中医治疗帕金森病在控制运动症状方面没有西药。意义重大,但确实有缓解震颤和肌肉僵硬、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,长期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。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具有独特的优势。中医药可以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中医经典著作中没有帕金森病,但帕金森病的症状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论述。 《素问·脉必微隆》曰:“夫五脏强。头,精府,头深,神必胜。背,府在胸。 , 背肩而后, 府将破。腰, 肾之宫, 不能动, 肾精竭. 膝, 筋之宫, 不能屈伸,筋疲力尽。骨,髓之宫,久不能立,行走时抖,筋骨精疲力竭。”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头深倾,背屈肩,不能滚动,不能屈伸,走路会抱住,走路会抖,帕金森病的表现有震颤,肌张力增加,运动缓慢,体位反射障碍类似。
《素问·阴阳迎香大论》曰:“阴气半年,平日日衰。”《赤水玄珠》曰:“此病中年少见。 1 年后确实如此,尤其是在老年时。晚年丈夫气血不足,气血不足,失火不能治火,极难治。”指出:四十岁,肾阴精衰一半,人开始衰老。说明随着身体年龄的增长,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弱,尤其表现为肝肾阴精不足。肾藏精,主骨生髓,通脑。肾精亏髓不足,脑髓失养,筋脉失灵,极易出现心急、痉挛、震颤等症状。久而久之,经络不通,气血不通。另见肌肉僵硬和活动障碍。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,结合古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可知,本病的病因与风、湿、寒、虚、痰、火、瘀等有关。因素。病机复杂,肾虚为病。基本上是肝肾精亏,阴血不足,筋脉不通,肝风内行,气血阻滞,瘀滞痰阻,虚实兼备。过量的。始终是原虚与原虚的证候,原虚为病之本,原虚为病之本。
中医治疗帕金森病,与西药配合,具有协同作用,具有减少西药副作用的优势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,中医药利用自身的多元化解决了许多问题,如改善便秘症状、保护神经元、化痰、化瘀、补虚,以治疗各类帕金森病为主。论辨证论治。像太极这样的简单方法和更少的副作用。中医认识本病的独特理论和临床疗效。
上一篇: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“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