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中,都有记载了东汉末年神医华佗行医救人的很多实例。华佗与当时的“经方大师”张仲景齐名,后世称颂他为“医圣”。然而,华佗与张仲景比,华佗只能算是一代医术高明的医生,实在算不上一代宗师,更不配称“医圣”。为什呢?
华佗生于东汉末年,那时军阀混战,人民生活痛苦不堪,疫病流行。华佗决心悬壶济世,解救患病的苦难。为此他刻苦钻研《内经》等古代医书,不断结合自己的经验,华佗在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灸等方面的造诣,远超前人,特别是外科方面获得了世界声誉。
华佗行医,对百姓不收或少收医药费。他淡泊名利,为此多次拒绝举孝廉而飞黄腾达的机会,多次拒绝朝廷太尉多次征召他去当御医的美意。他一心只想当个普通医生,想为百姓治病。
华佗对各种疾病的诊断,有着丰富的经验,不拘泥于古法,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。它深知百姓负担不起高昂医药费,所以用药大都不过几味而已,并常用针灸疗法,既治病又减轻病人的负担。
史书记载,有个老婆婆牙疼时,华佗只是帮忙按摩了几下,然后扎针转几下,病人便只觉酸胀麻,抽针后牙就不疼了,真是神奇!
一天,华佗在路边看见一个痛苦呻吟的年轻人,他主动上前询问。原来年轻人,十分饥饿却吃不下任何东西,饿得全身无力,看医生不见效。华佗切脉后,断定他患了咽食症,他叫年轻人去路边的饼店里,要来三两大蒜末子和一些酸醋调和服下去,病人口中一会儿就吐出了一条蛔虫,年轻人马上就好了。路人感激不已,人人称颂。
有一次,太守生病了,求上门来。华佗切脉后,断定这种病只有在盛怒之下才能消除心中的郁结,便不开药方,只留下一封怒骂太守的信,却索取了大笔的诊金。太守读信后派人捉拿华佗,结果没抓到,更加气愤,愤怒之下吐了一滩黑血,他的胸闷立即好了。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。
华佗还懂辨证医治。一次,有两个病人来就诊,一个叫倪寻,一个叫李岩,都是头疼发热的症状。华佗切脉后,一人开了泻药,一人开了发汗药,旁人感到奇怪,华佗只是微微一笑:这是同病异治,因为病因不同。
原来倪寻患的是实症,腹内有燥尿,所以,用药要除热通便。李岩患的是表实症,是由于外感风寒,毛孔闭塞,汗发不出来,所以要用发汗药打通毛孔。结果两人用药后都药到病除,时人叹为观止。
李将军的夫人时常腹腰疼痛,浑身无力,众臣束手无策,李将军携夫人求到华佗。华佗望闻问切之后,断定妇人怀孕期间受过损伤,腹中尚有胎儿未生下来。
李将军完全不信,没办法,华佗只开了点药缓解一下,三个月后李夫人又犯病,求华佗再诊治。华佗跟李将军分析说:“夫人生第一胎时失血过多,身体受到损伤,所以第2个胎儿没能顺利生下来,现在已死在腹中,由是夫人常腹痛不已。”
华佗给李夫人扎了几针,又服了一剂药,不久李夫人便感肚疼,有分娩迹象,但却长久不下来。华佗分析是胎儿死在腹中时间太久,不易下落。在助产婆的帮助下,李夫人果然从腹中娩出了一个死胎,从此李夫人不再腹疼了。李将军一家对华佗感激不尽。
华佗最大的成就,也是他对医学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全身麻醉法下施行必要的外科手术。华佗发明的麻醉剂叫“麻沸散”,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的医生。
有一天,两个大男人抬了一个病人来就诊。病人狂呼大叫,激烈挣扎,十分痛苦。华佗给病人扎了几针,敷了点药,病人暂缓疼痛,但一会儿便又更加剧烈的疼起来,病人全家都给华佗下跪,请求他给救病人。
望着病人一家老小,华佗果断的说:“扎针吃药都无效,那只能动剖腹手术。”身体发肤父母,切腹大手术,当时是完全不被接受的。病人家属苦苦哀求,希望不用切腹来救病人。
上一篇:身如逆流船,心比铁石坚:中药之父李时珍,一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