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中药杂志》
李世教授(左一)在教农民辨识中药材
“我大半生就做了黄芩中药材开发与利用这一件事,但各级党委、政府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与奖励。”在获得承德市市长特别奖后,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“河北省山区中药材开发示范工程”首席专家,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李世教授谦虚地说,“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安贫乐道、深化教学改革
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原主任李世教授,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4年,他对农村的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,有的年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,连吃一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。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,他怀着能吃饱饭的想法,在高考报名时填报了河北农业大学,如愿在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4年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在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下,他的梦想也发生很大转变,由个人吃饱饭转为让更多的人吃饱饭。为此,在毕业分配时,他放弃进省直机关的机会,来到承德农业学校(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前身),从事教学工作。
刚分到学校,他便承担起了专业骨干课《作物栽培学》的教学任务。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教学方式灵活多样,课堂教学旁征博引,深入浅出,田间现场教学突出实用性和熟练性。由于出色的教学成绩、扎实的工作,得到学校领导的信任,于 1988年挑起系主任的重担。带领全系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,将单一的农学专业调整扩展为中药栽培与鉴定、生物技术应用、植物保护、蔬菜等6个专业;在改造传统专业、开设新专业的过程中,他带头承担教学任务,先后为7个专业、70多个班次主讲了8门专业课,每年授课达200多学时,最多周学时为16;在创办新专业、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,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,建立校外稳固实习基地5个,校内占地30亩中药材苗圃1个,制作药用植物标本1000多件(瓶),供学生实习和鉴别,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;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首创了“滚动式实践教学模式”,即从第二学期开始(每年春季)把学生5~7人分成一组,从农作物、黄芩等中药材的播种到收获,结合农时季节打破学科界限和开课先后循序,实行全程“滚动式”实验、实习教学,从整地、播种、中药植物生育期观察、记录、田间管理,到病虫防治、测产、农产品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,教师在田间边讲边做,学生边学边干,实行“联产计分”,使学生真正掌握农作物、中药材、蔬菜生产管理技术,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。该教学改革成果先后4次受到国家、省、市相关部门的奖励,在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中推广。
潜心科研、结出丰硕果实
黄芩是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,具有清热燥湿、凉血安胎、消炎抗癌作用,是医学上用途广、用量大的中药。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,加之连年过度采掘,野生资源匮乏,自然生产产量与医药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。上世纪90年代,为满足医药生产的急需,为患者早日解除病痛,李世教授毅然承担起了“黄岑野生变家种”的科研项目,带领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。为掌握黄岑生长发育规律,加快繁殖速度,扩大生产规模,他按照严格的科研程序,一丝不苟地从事科研工作,试验田里经常看到他穿着黄胶鞋、戴着草帽,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给黄芩浇水、中耕除草、打药施肥的身影。蹲在试验田对黄苓生长的物候期进行精心的观察记载,3年多的时间里记录各种数据多个。几年的汗水没有白流,终于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。“黄岑野生变家种”课题经中国医药总公司专家鉴定,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他主持完成的“黄芩主要有效成分——黄芩苷积累规律研究”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科技推广、鼓起农民“腰包”
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,黄芩在主栽区宽城、承德、隆化、滦平、兴隆、丰宁和平泉7县累计示范推广半野生黄芩规范化生产技术18.25万亩,增加农民种植效益.06万元,降低生产成本2404.49万元,总增收2亿元。所取得的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,是李世教授多年努力奋斗结出的硕果,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在李世教授获得市长特别奖后,承德日报社的记者来到学校采访。记者发现李教授的办公桌旁放着一双黄胶鞋时,惊讶地问:“李教授您爱好打篮球?”李教授笑着回答:“你错了,那是我下地干活儿时穿的。”只要没课,他就会穿上黄胶鞋到农作物实验地、中药材圃进行各种实验数据的记载,有时露水、泥水把鞋、衣服弄得又湿又脏,他都全然不顾,及时把采集的中药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理化分析。
上一篇: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研究
下一篇:没有了